盛唐气象—《秦王破阵乐》演奏现场

一直想为汉唐遗风写点什么,只是洒家的音乐修为几乎为零,所以在这陈上点肤浅的见解,望能抛砖引玉。

此曲是用日本留存的9种遗谱改编的,应该和一千多年前的原作存有出入。洒家在YouTube上下载的演奏版本算是质素较高的吧,为了能保证视频的高清和无广告效果,洒家还特意花上几百大洋升级服务器,没有引用腾讯和优酷资源。

秦王破阵乐

秦王破阵乐

在音乐论坛上有人评论此曲软绵绵的,不似破阵舞曲,个人认为前三四分钟还是很有战阵气势的,那些说乐曲软的“行家”估计是被“破阵”二字给迷惑了,以为破阵乐一定就得声震百里,气壮山河。可是别忘了,《秦王破阵乐》又名《七德舞》,除了纪念太宗的无上武功外,同时更深一层含义则是——偃武修文。李世民曾经在奏《秦王破阵乐》时说:“朕虽以武功兴,终以文德绥海内。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所以在乐曲中段出现钟鸣鼎食、觥筹交错,君臣把酒言欢的场景——雅致、庄重却又和睦欢快!深得雅乐中正和平的精髓。


《秦王破阵乐》乐曲赏析

  《秦王破阵乐》即《秦王破阵舞》,又名《七德舞》,是唐代最著名的一部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宫廷乐舞。《秦王破阵乐》基于原唐初军歌《破阵乐》发展而来,歌颂了唐太宗李世民统一中国、以武功定天下的英勇战绩。

公元620年(武德三年),秦王李世民打败了叛军刘武周,巩固了刚刚建立的唐政权。其将士赞颂秦王的功绩,为旧曲《破阵乐》填入新词:“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

李世民即帝位后,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宴赐群臣。宴会期间,李世民命乐工共奏气壮山河的《秦王破阵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由当时精通音乐的大臣起居郎吕才协音律,魏征、虞世南、褚亮、李百药等一些文官作歌辞,李世民自己根据多年戎马生涯的经验,亲制《破阵乐舞图》,并命吕才依图教乐工120人披甲执戟而舞。乐队的布局据图可知:舞队的左面呈圆形,右面呈方形;前面模仿战车,后面摆著队伍;队形展开像簸箕伸出两翼,作成打仗的态势。舞者身披银甲,手中持戟,全舞共分三折,每折为四阵,以往来击刺动作为主,歌者相和。秦王破阵乐》即为这场乐舞的主题曲。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舞队摆出各种阵势,“发扬蹈厉,声韵慷慨”,伴奏音乐“声震百里,动荡山谷”。舞蹈不仅具有浓厚的战阵气息,还有一种威慑力,令观者“凛然震竦”。

 破阵舞

破阵舞

秦王破阵乐》在当时名扬国内外,在周边国家和国际上已负盛名。唐玄奘大师到达印度后,印度国王尸罗逸多召见他时就曾问起有关此曲的事项。据《新唐书·吐蕃列传(下)》记载,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即《秦王破阵乐》产生195年)时,唐朝与吐蕃结盟。当唐使者到达吐蕃参加结盟仪式时,吐蕃就“乐奏《秦王破阵乐》”来设宴款待以示仪式之隆重。

唐高宗时期,《秦王破阵乐》舞队排列由原来表现战斗阵势场面改成了祭祀仪式形式,从此《秦王破阵乐》成为整个唐王朝所保留的传统祭祀节目。

秦王与破阵乐

秦王与破阵乐

在武则天执政时期,一位名叫粟田正人的遣唐执节使将《秦王破阵乐》带到了日本,从此《秦王破阵乐》便在日本流传至今。

秦王破阵乐》原曲谱在中国国内已无遗存(后由何昌林将日本所存之唐传五弦琵琶谱《秦王破阵乐》录回并加以解译和改编),但在日本至今保存有9种传谱,即:五弦琵琶谱《五弦谱·秦王破阵乐》,筝谱《仁智要录·秦王破阵乐》,琵琶谱《三五要录·秦王破阵乐》、《三五要录·皇帝破阵乐》、《三五要录·散手破阵乐》,笙谱《凤笙谱吕卷·秦王破阵乐》,筚篥谱《中原芦声抄·秦皇(王)》,笛谱《龙笛要录·秦王破阵乐》等。

欢迎转载,请注明转自:李少文的个人博客
本文链接: 盛唐气象—《秦王破阵乐》演奏现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