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史其六——四大美女
美人绝色原妖物,乱世多财是祸根;温柔乡,英雄冢;英雄难过美人关……。历史上,美女们通常被冠以红颜祸水的“荣名”。
夏桀宠妹喜而夏朝亡;商纣宠妲己而商朝亡;幽王宠褒姒而西周亡……。这么看来,美女的杀伤力早就盖过原子武器了吧。我不禁疑问,有哪朝帝王的后宫不是充斥着美人绝色?为什么有的君主就能开创一个王朝和盛世?把亡国的罪名统统推到一位弱质女流的身上,生命能承受如此之重否?
勾践在灭亡吴国后,当年亲手挑选送给吴王夫差的西施也从吴国的王宫里被带了回来。可是勾践已经认定她是不祥的人:“此亡国之物,留之何为”,然后“负以大石,沉于江中”。
貂蝉则被司徒王允当作货物送来送去,从“贱人将有私情耶”,而后便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变:“谁想汉天下却在汝手中耶”,纳貂蝉于坐,叩头便拜(位列三公的官员向自己豢养的歌妓跪拜,这意味着什么?
深得玄宗宠幸的杨贵妃万万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平息禁军愤懑情绪的替罪羊。其实,杨玉环是个很单纯的女人,从不参与政事,也没有丝毫的权谋和心计。我很相信,老迈的唐明皇和杨玉环是真正相爱的,只是在皇权至上的中国,皇帝是不会犯错误的,就算真的有错,身边还有无数的人替他背黑锅。不过话说回来,杨贵妃曾是叛贼安禄山的干妈,光凭这一重身份就足以让她灭族了,确实也不能怪士兵不分青红皂白地哗变。
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但中国式的思维是这样,消失了没回来不高兴,破碎了没有重圆不喜欢,人们不愿看到这样的结局。于是在中国民间,历史上的英雄美女都有着各种美满而传奇同时又和史实相背离的虚构的归宿,说书人凭着自己的臆想杜撰了一段大伙都喜闻乐见的结局,既对自己有个慰藉,也给国人一个说法。若不然,看不过眼读者和愤怒的听众向你掷鸡蛋,扔菜叶什么的,你就追悔莫及了。
野史记载,范蠡携西施泛舟游于太湖并共度余生。这当属无稽之谈,越王勾践在范蠡辞官时摆明了说:“留则与子共国,去则妻子为戮!”。如果范蠡将父母妻儿的生死置之不理,单单携带美人私奔,那么,他既是个不孝逆子,又是个好色之徒了。www.lishaowen.net
貂蝉的结局《三国演义》中并没有提到,董卓伏诛后基本上没出现过。民间传说貂蝉被曹操赐给了关羽,而正史里头压根就没这号人物。我觉得以关二哥的为人,那是没可能的事情,最有可能是下邳城破的时候玉石俱焚了。貂蝉只是为了情节的需要而增设的人物,好似现代的临时演员,当剧本已经不需要你了,你最好就自动消失,不要不甘心更不要问长问短。
关羽和范蠡都是形象高大的人物。范蠡助勾践称霸后,功成、名遂、身退,成为后世臣子仰慕的典范?义薄云天的关羽更是为后人树立了一座标杆。西施貂蝉跟了他们也算是了结了小说家们的一桩心事,美女跟着英雄一起善终,这正符合中国人了口味:“对美满归宿的推崇,而不是选择支离破碎”。
杨贵妃的悲剧也时常让后世文人嗟叹不已,最脍炙人口的当属白居易的《长恨歌》了,《长恨歌》也是偶熟读成诵的篇章,特别喜欢末尾那六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在诗中杨贵妃并没有死,而是干回了老本行——出家,上回做的是道士,这次高端点做了仙子,只不过道号还是用回以前的“太真”——“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后来李杨二人“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恩爱不减当年。
明明说的四大美女,这里却只说了三个。因为,与前三位的悲剧属性相比,王昭君的位置不是很平行,由于不肯贿赂画师而没被皇帝选中,转而被送去匈奴和亲。其实,以后人的眼光来看,何尝不是因祸得福呢?至少匈奴单于对她用情专一,总比争宠吃醋,明争暗斗的汉朝后宫生活快意的多;她还在无形中传播了中原文化,促进了华夏民族的融合;而且她得以善终,这是昭君与其他三位差异迥然的地方。
我总在想,拥有姣好的脸庞,拥有兰心蕙质的她们,为什么要在政治漩涡中陨落?她们作为有血有肉的躯体,是否也该拥有作为人的思想和尊严,而不是政治商品、祭品呢;她们是不是敢高攀自己的灵魂呢?
欢迎转载,请注明转自:李少文的个人博客
本文链接: 写史其六——四大美女